【内容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对各学段非沪籍在松初任教师77人及带教教师等进行调查,旨在了解非沪籍在松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状况,为更好地实施培训与帮助提供依据。调查发现:1.该教师群体入职适应状况良好,四个方面由高到低依次是:人际交往、心理适应、职业认同、文化适应,专业技能适应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听评课能力、问题学生教育、课堂纪律的维持,与学生沟通方面问题最小;2.不同教龄教师专业技能适应存在差异,心理适应等四个方面差异不大;3. 入职适应的个性影响因素方面,普通高校毕业教师优于重点高校、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教师优于不一致教师、幼儿园教师优于小学和初中教师、不同学历教师间差异不大、不同专业类型教师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方面。
【关键词】初任教师 入职适应 专业发展
教师的初任阶段是他们掌握关于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获得职业认同等的关键时期,对他们以后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初任教师从大学校园走入基础教育的校园,身份发生骤变,与之相伴的是群体期待、人际关系、生活节奏、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而对于非沪籍在松初任教师而言,他们还将面临文化差异、生活压力等多方面的挑战。为了让初任教师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角色转变,了解他们的适应状况,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尤为重要。在非沪籍在松初任教师数量大,且每年增加量攀升的情况下(见表1),开展该项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明确初任教师教师入职适应状况,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针对性地对该群体开展培训和帮助提供依据,进而加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表1 非沪籍新教师数量情况表
年份 人数 | 非沪新教师人数 | 新教师总人数 | 比例 |
2011 | 124 | 244 | 50.8% |
2012 | 264 | 403 | 65.5% |
2013 | 318 | 428 | 74.3% |
一、调查过程与方法
1、文献查阅与访谈
通过查阅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的已有研究成果、对他们进行非正式访谈,明确调查研究的维度,并为研究提供相应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支持。
2、设计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包括问卷和访谈提纲两类。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试测,然后根据试测结果做出调整。
问卷:在参照《幼儿园教师入职适应量表》等已有调查工具的基础上,从“职业认同、心理适应、专业技能适应、文化适应、人际交往”五个维度开发问卷。其中,专业技能适应维度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生指导、教学反思”四个方面,30个初任教师常见的专业问题;其他四个维度各包括3-4道程度判断题。问卷“基本信息”部分,包括性别、毕业学校、所学专业、最高学历、任教学校、任教年级、所教学科、入职时间8各方面。
访谈提纲:共分为三类,分别针对初任教师、带教教师、学校师训负责人。内容依据问卷设计维度展开。
3、确定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幼儿园2所、小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三所,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具体信息见表2。访谈对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非沪籍初任教师各1名、带教教师3名、学校师训负责人2名。其中初任教师分属0年、1年、2年教龄。
表2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人数表
性别 | 男 | 13 |
女 | 64 |
毕业学校 | 重点高校 | 43 |
普通高校 | 34 |
所学专业 | 师范类 | 44 |
非师范类 | 33 |
专业与所教学科关系 | 一致 | 51 |
不一致 | 26 |
最高学历 | 本科 | 20 |
硕士 | 57 |
任教学校层次 | 幼儿园 | 15 |
小学 | 39 |
初中 | 23 |
入职时间 | 0年 | 47 |
1-2年 | 30 |
调查对象总人数:77 |
4、开展调查与数据分析
对被选定的调查对象开展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访谈。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访谈实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非沪籍职初教师入职适应的特点
1. 非沪籍职初教师入职适应的总体情况
(1)职业认同状况

图1 非沪籍初任教师职业认同状况
图1显示,94%(其中,84%“完全赞同”,10%“比较赞同”。下同)的非沪籍初任教师(以下简称初任教师)表示自己对所教的学科很感兴趣,85%的初任教师表示若再进行职业选择,仍会做教师,73%的初任教师否认了教师职业看不到未来的说法,这说明他们对于教师职业本身充分认可,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充满信心。51%的初任教师觉得现在的工资不能体现工作价值,25%表示一般,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初任教师对于收入不甚满意。有教师表示:
因为喜欢做老师才选择了这份工作,如果我能做得更好的话会更有兴趣一些。可能有人会觉得研究生毕业去教小学一年级有点亏,自己有时也会想这个问题,但每次到了教室,看到自己的学生,就不会有这种念头了。说实话,大家可能对经济方面的收入不是很满意,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一样,所以老师可能在这个方面抱怨会多一点。(受访者:初任教师A)
可以发现,初任教师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期待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做得更好。硕士学历的初任教师对于工作的认可度也是比较高的,当然不排除有教师认为自己“亏了”,异议比较大的仍在收入问题方面。
(2)心理适应状况

图2 非沪籍初任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图2表明,95%的初任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工作中的任务,83%的初任教师否认了“自己工作总是得不到别人认可”的说法,说明他们对于个人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客观上也能够基本胜任。18%的初任教师感觉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每天都在应付一些琐事,访谈发现,这与角色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差异有关,教师工作不仅包括教书育人,还有看护、养育的责任,越是低年级特点越明显。同时,学校中的各项活动、各类培训等,也让教师觉得自己平时要做很多“杂事”。
(3)专业技能适应状况
表3 初任教师认为自己在专业发展上比较欠缺的方面
比较欠缺的方面 | 应答人数 | 应答人数百分比 |
问题学生教育 | 47 | 61% |
听评课能力 | 47 | 61% |
课程标准的解读 | 42 | 55% |
课堂纪律的维持 | 41 | 53% |
应对课堂突发事件 | 39 | 51% |
教材的处理 | 35 | 45% |
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 | 34 | 44% |
学困生辅导 | 30 | 39% |
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 29 | 38% |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 29 | 38% |
表4 初任教师认为自己在专业发展上比较满意的方面
比较满意的方面 | 0年教龄 | 1-2年教龄 |
课件制作 | 47 | 61% |
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 45 | 58% |
为人师表 | 35 | 45% |
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 27 | 35% |
师生关系的处理 | 26 | 34% |
以上表格中的信息是初任教师从问卷中给出的30个专业技能问题进行选择的结果。表3显示,50%以上的初任教师不知如何教育问题学生、如何进行听评课、解读课程标准、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其他5各方面也都在35%以上。由此可见,初任教师的专业需求是多方面的,重点在于尽快掌握教育教学能力,控制好教学节奏与班级纪律。同时听评课也是难点之一,有教师表示:
每次听评课听不出骨干教师的课到底好在哪里,我有时觉得某堂课挺好,但教研员却说出很多不好的地方,对于个别教学行为的看法甚至是相反的。(受访者:初任教师B)
表4显示,61%的初任教师在课件制作上比较满意,这与对带教教师的访谈观点一致,表明年轻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其他四个方面都和学生交流有关,说明初任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方面胜任情况良好。
(4)文化适应状况

图3 非沪籍初任教师文化适应状况
图3表明,87%的初任教师认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规范,说明他们对于学校文化中的制度是认可的。44%的初任教师感觉讲松江话对工作没有影响,有教师表示:
平时老师们在办公室聊天开玩笑的时候会讲讲松江话。学生的家长尤其是一些爷爷奶奶,都是本地人,年纪大了不会讲普通话,都是松江话,听不太懂,所以如果能学会松江话那就最好了。(受访者:初任教师C)
不难看出,方言对初任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41%的初任教师觉得学校的工作节奏让自己感到疲惫,33%表示一般,有带教老师表示:
新教师的工作量普遍与老教师相等,我带教的徒弟要教两个班的语文和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量很大。周一到周五每天都忙得像陀螺一样,个人的自主空间很小。(受访者:带教教师A)
由此可见,初任教师在适应学校工作节奏方面有困难,工作量大是重要原因。访谈中也有指导老师提到,有些初任教师之前在老家实习,部分教育理念与上海这边存有冲突,导致他们在一些工作的处理上畏首畏尾。
(5)人际交往状况

图4 非沪籍初任教师人际交往状况
图4显示,97%的初任教师表示能很好的和学生相处,与家长、同事、领导沟通良好的比例依次为88%、97%、92%。可见,初任教师与学生、同事之间的相处非常不错,印证了学校中学生普遍比较喜欢青年教师的观点。有教师表示:
在工作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我就会在办公室请教同事,如果其他老师听到了,尽管我不是问他,但他也会献计献策。领导方面,有事情找他们都挺热心,有问必答。(受访者:初任教师B)
相比较而言,初任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稍逊一筹,这与访谈结果相同,有带教教师指出,有些家长在言辞中会表现出对初任教师的不信任,虽然他们工作很认真负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初任教师经验的缺乏,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家长需求的多样化。
(6)入职适应的总体情况
表5 非沪籍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状况的平均数比较
入职适应 | 平均数(Mean) | 标准差(Std. Deviation) |
职业认同 | 3.9250 | 1.00457 |
心理适应 | 4.1667 | .30551 |
文化适应 | 3.4667 | .76376 |
人际交往 | 4.5500 | .25166 |
本研究采用5级评分,理论中值为3。由表5可知,非沪籍初任教师在以上四方面因素的适应状况由高到低依次是:人际交往、心理适应、职业认同、文化适应。其中,职业认同方面的不适应主要在于工作付出与收益的不平衡,文化适应方面主要表现为语言上的障碍和工作节奏过快。总体而言,非沪籍初任教师的适应状况是良好的。有带教教师指出:
他们工作方面特别勤奋,肯吃苦,适应能力很强。因大多读大学的时候已经离开父母,所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些是在上海读的书,工作后适应起来也比较快。(受访者:带教教师B)
由此可见,带教教师对于初任教师的入职适应状况是持满意态度的。
2. 非沪籍职初教师入职适应在教龄上的特点
表6 非沪籍初任教师入职适应在教龄上的平均数比较
教龄 | 平均数(Mean) | 标准差(Std. Deviation) |
0年教龄 | 4.0653 | .39108 |
1-2年教龄 | 4.0770 | .51374 |

图5 0年、1-2年教龄非沪籍初任教师认为自己比较欠缺的方面
表6显示,0年教龄与1-2年教龄的初任教师在入职适应方面相差不大,但1-2年教龄教师群体内部适应状况的差异比0年教龄大,这与访谈中师训负责人所持观点一致:一年以后,初任教师在工作表现上的差异开始变大,有的初任教师一如既往的努力,而有的则因为生活压力、结婚生子、工作被认可度等原因而热情减退。
图5表示,0 年教龄教师和 1-2 年教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在重要性顺序上表现略有不同。0年教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前三位依次是:问题学生教育、课堂纪律的维持、听评课能力。而对1-2年教龄教师而言,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依次是:听评课能力、课程标准的解读、问题学生教育。在听评课能力方面,两者比例差异不大,说明这是初任教师普遍缺乏的能力之一。同时,两者之间差异最大的三个方面是:课堂纪律的维持、问题学生教育、应对课堂突发事件, 1-2年教龄教师明显比0年教师在这些方面水平要高。
(二)非沪籍职初教师入职适应的个性影响因素
1.毕业学校
表7 非沪籍初任教师入职适应在毕业学校类型上的平均数比较
毕业学校类型 | 平均数(Mean) | 标准差(Std. Deviation) |
重点高校 | 4.0260 | .43130 |
普通高校 | 4.1076 | .45231 |
表7显示,普通高校的初任教师比重点高校的入职适应状况要好,离散情况差异不大。这源于重点院校的初任教师更容易将较高的自身期望和低落的现实情况转换为压力和对自身发展的阻碍。相比之下,普通高校的初任教师的职业期望可能就相对比较低,对职业生涯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更为务实的判断,较低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在职业适应期,对各种职业生涯中面临的问题有着较高的容忍能力。
2、所学专业类型
表8 非沪籍初任教师入职适应在所学专业的平均数比较
专业类型 | 平均数(Mean) | 标准差(Std. Deviation) |
师范类 | 4.0536 | .46919 |
非师范类 | 4.0733 | .40379 |

图6 师范类、非师范类非沪籍初任教师认为自己比较欠缺的方面
表8显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初任教师在职业认同、心理适应等四个方面的入职适应状况差异不大。图6表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初任教师在专业技能适应方面存有差异,师范类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前三位依次是:听评课能力、课程标准的解读和课堂纪律的维持。而对非师范类出任教师而言,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依次是:问题学生教育、学困生辅导、课堂纪律的维持。在课堂纪律维持方面,两者比例都很高,说明这是初任教师普遍存在的专业需求。两者之间差异最大的两个方面是学困生辅导和问题学生教育,师范类初任教师明显优于非师范初任教师。
3、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性
表9 非沪籍初任教师入职适应在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性上的平均数比较
专业与所教学科关系 | 平均数(Mean) | 标准差(Std. Deviation) |
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 | 4.1204 | .46540 |
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 | 3.9477 | .36591 |
表9显示,读书时所学专业与现在所教学科一致的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状况优于不一致的初任教师。这源于专业一致的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学科知识结构、教学目标等学科因素,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胜任感。
4、最高学历
表10 非沪籍初任任教师入职适应在最后学历上的平均数比较
学历 | 平均数(Mean) | 标准差(Std. Deviation) |
本科 | 4.0658 | .38558 |
硕士研究生 | 4.0515 | .57865 |
表10显示,本科毕业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状况差异不大,后者群体内部个体间的差异更大一些。访谈中,有教师指出:
从学历角度来看,硕士在就业上比本科生要有优势,但招聘成功的本科生往往是非常优秀的:教学实践能力强,读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等。而部分的硕士生则是本科毕业没有找到合适工作才去读研的,有些并不优秀。(受访者:学校师训负责人A)
5.任教学段
表11 非沪籍初任教师入职适应在学段上的平均数比较
学段 | 平均数(Mean) | 标准差(Std. Deviation) |
幼儿园 | 4.2944 | .46787 |
小学 | 4.0031 | .41661 |
初中 | 4.0865 | .45956 |
表11显示,幼儿园非沪籍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状况优于小学、初中,后两者间差异不大。这源于幼儿园教师相对而言,教学考试压力小一些,而他们与学生间的交往更全面、系统,包括教育、日常生活安排等多项事宜。有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更易于获得职业幸福感。
三、对策建议
1、指导初任教师进行心理调适
非沪籍初任教师大部分都是硕士,入职不适应的来源之一是主观期望与客观现实间有差距。因此,指导他们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自己做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判断、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尤为重要。建议他们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学会向他人倾诉来释放压力,避免心理冲突。
2、提高初任教师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
专业技能适应是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的核心要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满足新教师专业需求的培训对他们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所以应该在了解初任教师专业需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培训。要注重群体内部不同对象需求的差异性,如不同教龄、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间等。同时,培训工作要在区级层面、学校、带教教师三方之间形成系统,协同指导。在培训内容统一的前提下,注重发挥各自培训形式的优越性,将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在内容上有效结合起来。
3、多方位为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要在工作量的调整、发展平台的构建、日常生活的关心等多方面为非沪籍初任教师提供支持。调查发现,初任教师工作量大是影响其入职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初任教师存在适应历程、需要参加各类培训等情况,校方应尽可能的减少其工作量,为他们实践性知识的内化留出有空间,避免“只会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现象;要为不同教龄初任教师多提供展示和发展的平台,有效规避跳槽、工作懈怠等现象,如组织硕士研究生专业沙龙、特级教师进课堂、双向结对等活动;作为学校,要多关注初任教师的生活,在租房购房、早晚餐、交友婚恋等方面提供适当的帮助,提高他们对松江教育的归属感。
4、严把初任教师招聘关
在教师招聘过程中,防止“唯学历”的现象,本科生只要专业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强,完全可以胜任教师的要求。不必过于强调高学历的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同时,要尽可能招聘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的毕业生。
(课题组成员:朱永、吴超峰、殷新珍、何建英、黄自敏、高晓红、季哲)